怎样破解山区教育的难题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?这成为辉县市各级领导挥之不去的“心病”。主管教育的市委副书记耿梦杰说:“辉县的新农村建设成效如何,关键看山区;山区的当务之急是什么?就是尽快补上山区教育这块最短的‘木板’。”
2002年,声势浩大的“合点并校、建设寄宿制学校工程”在太行山深处拉开了帷幕。短短1年间,辉县市多方筹资数千万元,在14个山区乡镇建成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21所,投资规模、新建校舍面积均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和。近万名大山里的孩子告别“险象环生”的求学路,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校园。
结合合点并校,辉县人还创造性地探索出了“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管理”的新模式——以乡镇为单元,中学和小学一块牌子、一套班子、一支教师队伍、一种管理方法,师资互用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校缺少音体美、英语、计算机等科目师资的矛盾,学校的操场、图书室、实验室等设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。
寄宿制办学加“一体化管理”,大幅度提高了山区教育的整体质量,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辉县模式”,受到各方好评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考察后认为,“辉县模式”为解决贫困山区义务教育难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,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。
“抓基础教育是抓明天经济,抓职业教育是抓今天经济。”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,辉县的职业教育也迅速“扩容”。目前,辉县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“学历教育每年招生5000人、农民短期培训每年8000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”的规模。今年,市政府又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,力争职业高中再扩招800多人,使全市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%,提前14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。
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上,辉县将拥有充满希望的一代新人。